零点看书

字:
关灯 护眼
零点看书 > 在北宋的幸福生活 > 第二百八十三章 名节

第二百八十三章 名节

第二百八十三章 名节 (第2/2页)

况且虽然范仲淹不再是中枢宰执,但影响力犹在,提拔一个人只是轻而易举之事,想到自己的名字可能出现在吏部升迁的名册上,不少人开始热血***起来,纷纷向范仲淹拜别,准备赶回去着手实施。
  
  范仲淹点头应允,同时说道:“钱塘楚知县且先留下。”
  
  听闻这话,不少人步伐一滞。过了片刻,没有听到范仲淹呼唤自己名字,才磨磨蹭蹭的离开,目光闪过羡慕之意,而张元善更是微微失望叹气,当然不是嫉妒,而是楚质还没给人家一个明确的答复,本想出衙再问的,没想到又错过机会。
  
  “太守当其他知县都离开之后,楚质轻轻行礼,不知道范仲淹叫住自己有什么事情,心里有点忐忑。
  
  刚才分派任务时,楚质负责的工程比较轻松,就是疏通下西湖几个支流的淤泥,让湖水流淌的湍急些即可,相对其他人刻苦攻坚的工作,的确容易得让人妒嫉。
  
  但这也不是范仲淹偏爱,主要是钱塘县的地形地貌就是这样,要么就是没水,要么多水的地方成灾,而江水离最近的村子旱田起码有四五十里,途中布满山石,就算有愚公移山的精神,也没有这个时间挖通。
  
  “坐到前面来。”范仲淹指着身旁的座位说道,目光掠过温和之
  
  。
  
  迟疑了下,楚质轻轻施礼,上前几步,悄然落坐,腰板挺直,目视前方,呼吸尽量放缓,一副正襟危坐的模样。
  
  嘴角泛出一丝笑意,范仲淹说道:“粮价上涨的几日,城中百姓对老夫,,可有什么怨言?”
  
  心中一震,楚质侧头看向范仲淹,口中连忙道:“太守何出此言,以城中现在的情况,粮价上涨实属必然,百姓岂会有什么怨
  
  “你才上任几天,数,学会了官场中欺上瞒下的那套,若是让济川兄知道小心挨他的尺子范仲淹说道,言辞看似厉害,却没有丝毫严厉之音,语气反而有点像慈祥的长辈在教育小辈一般。
  
  楚质不好意思的讪笑起来,目光落在范仲淹身上,略微观察片刻,心中有些莫名酸楚。
  
  此时的范仲淹身穿绯红官袍。身腰笔直如同一棵苍松,满面红光,看似精气神十足,然而龙白的须发末稍微微曲卷,显得有些凌乱,本应炯炯有神的双瞳,却泛着黯淡之色,眼圈附近有些微的红肿,显然是睡眠不足特有的模样。
  
  “即使你不说,老夫也能猜测得出来范仲淹轻叹说道:“想老夫一生爱惜蒋名,不想在风烛残年之时,却晚节不保
  
  楚质知道,范仲淹承认自己爱惜名声,其实也是有根据的,少年时的范仲淹曾经写过一首诗中自抒抱负:“有客淳且狂,少小爱功名;非谓钟鼎重,非谓竿瓢轻同时,他慨叹道:“风尘三十六,未作万人英。”以此看来,出身贫寒的范仲淹很想出人头地,而且他凭借着自己的努力成功了。
  
  对于范仲淹的爱名、近名。当时颇有些非议,范仲淹入官的举主晏殊就曾告诉过他,说有人议论他好奇邀名,当时的宰相吕夷简说范仲淹务名无实,而另一位宰相王曾,也说过范希文未免近名之类的话。
  
  不过楚质却明白,对于范仲淹的爱名、近名,除了有人出于恶意攻击之外,不少人却是误解了。在楚质来,一个人看重和爱惜自己的名节、名誉,立身扬名,是件好事,而不是坏事,一个人能爱惜的声名,就算是在沽名钓誉,但也起码不会做自毁名誉的事情,对谁来说都是件好事,应该加以提倡才对。
  
  况且范仲淹提倡注重名节。可以说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的一种拨乱反正,唐末五代十国时期,由于王朝更迭转换频繁,士大夫往往转仕几朝,如自命长乐老的冯道。就历仕四朝十君,而宋朝取代后周之后,后周就有一批士大夫成为宋臣。
  
  在宋初的几十年中,贰臣充满了朝廷,当然,对于当时所谓的贰臣,在舆论上也没有什么非议,后来,范仲淹痛感五代以来士风浇薄。道德沦丧,决定以身作刚。振作士风,砥砺士大夫名节,才有重名之声。
  
  “在下官看来,太守大忠伟节,充塞宇宙,照耀日月,前不愧于古人,后可师于来哲,乃天地间气,第一流人物,一世之师”楚质快速的引用大堆后人评论范仲淹的话,随后说道:“况且”。
  
  “停。”还没等楚质况且下去,范仲淹连忙打断,神情有些古怪:“你刚才那”溜须拍马的话,是谁教你的?”
  
  眨了眨眼睛,楚质指天立誓道:“这绝对是下官肺腑之言
  
  要知道在中国,一个改革家。特别是一个失败了的改革家。在他的生前身后,往往会非议甚多。以致盖棺难以论定,然而,主持庆历新政的范仲淹,却是个例外,无论是在在宋代,乃至后世,对于范仲淹的评论绝对是赞誉有嘉,像这种纯粹的伟大人物,楚质当然是敬仰之极。
  
  况且这件事情范仲淹也走出于好意,是为了大局,才涨粮价的,只要再一段时间,楚质相信百姓都会明白范仲淹的良苦用心,根本不必有晚节不保的担忧。
  
  “看来济川兄书信所言皆是事实,有时滑赖不堪之辞果真不虚也,不过你也不必如此安慰老夫范仲淹摇头轻笑道:“老夫固然爱惜羽毛,却知何为大节,绝不会窃论曲直,取小名招大悔矣
  
  由此可见,范仲淹的近名。是建立在高度事业心之上的重名,好的是大名大节,而不走出于个人目的的出风头,因此,他在生拼死后,留下的名都是一种正直之名。此外,当这种注重个人名节对朝廷利益有所妨碍时,范仲淹肯定是舍已而取大。
  
  最新全本:、、、、、、、、、、
  
  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热门推荐
大魏读书人 诡诚杀 万界之从巨蟒开始 伊本毒物见你封喉 从傀儡皇子到黑夜君王 不科学御兽 晚唐浮生 成为圣人是一种什么体验? 谍战之巅 我在手术室打怪那些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