零点看书

字:
关灯 护眼
零点看书 > 满唐华彩 > 第379章 谁更执拗

第379章 谁更执拗

第379章 谁更执拗 (第1/2页)

御汤九龙殿。
  
  温泉水面上起了氤氲,香炉中冒出烟气,使得整个内殿有些雾蒙蒙的。
  
  御榻上,汉白玉的雕像一动不动,御榻后方,一名老宦官正坐在毯子上,听着王忠嗣冗长的话语,手执毛笔做着记录。
  
  王忠嗣说的是朔方、河北的一些事情,不时提到突厥、契丹,冒出一些拗口的名字。
  
  “回纥首领骨力裴罗已经死了,他的儿子磨延啜继位。臣以为,阿布思北逃之后,若不是投靠回纥,便要投靠葛逻禄。这些年,回纥对葛逻禄的掌控大不如前,致使葛逻禄自立叶护,恐要引出乱子来……”
  
  声音很孱弱,老宦官听不懂这些,头越来越低,渐渐像是要睡着过去。
  
  有一名小宦官悄然从后庭走了进来,脚步比猫还要轻,递了一个小卷轴过来。
  
  老宦官接过展开卷轴看了一眼,稍稍清了清嗓说话。
  
  “朕知晓了。”
  
  十分怪异的一幕便出现了,从老宦官嘴里吐出声音竟与圣人有八分相似。若隔着屏风听着,仿佛是御榻上的汉白玉像开口了一般。
  
  只是照本宣科,语气不免平淡了些,没有圣人平时的语调饱满。
  
  “此番之事,朕知阿训受了委屈,且先好好休养……”
  
  “陛下!”
  
  屏风那边,王忠嗣忽然激动起来,像是要站起身,引得这边探头往外看的老宦官感到十分紧张。好在,王忠嗣虚弱并恪守臣礼,没有闯到内殿,而是支着胳膊,跪在地上。
  
  “河东之地,襟带河汾,翼蔽关洛,不论东向河北、南下中原出兵,皆居高临下,可谓雄胜,故而非心腹忠臣不可倚任,臣请殿下,万不可轻与安禄山!”
  
  一番突兀而激烈的劝谏使内殿的老宦官不知所措,唯再次应道:“朕知晓了。”
  
  唯恐王忠嗣说起来没完没了,他连忙照着那卷轴上的内容读起来。
  
  “阿训且退下,好生休养。但有桩难题,你让朕不好办啊。”
  
  “臣有罪,自知使陛下犯难,愿以死赎之。”
  
  老宦官不管王忠嗣答了什么,自顾自地述读,道:“你诈死欺君,死讯已宣布,倘若改弦更张,朝廷威严何在?且幽居养病吧,病愈之后,朕再设法为你复官。”
  
  “谢陛下。”王忠嗣早有这等心理准备,“臣遵旨,往后万不敢以王忠嗣之名示人。”
  
  “朕只盼你身体康健,长命百岁,旁事先不必多想。”
  
  毫无语调起伏的声音传来,王忠嗣听了,心中一阵失落,原本酝酿着的千言万语也就咽了回去。
  
  一瞬间他像是被抽掉了精神气,无力地倒在软榻上,任人抬着他出去。过度的失血让他头晕得厉害,他想到自己尽力了,该交回去的担子也都交回去了,闭眼沉沉睡去。
  
  再醒来时,已到了昭应县城的别业中,耳畔是王韫秀焦急地唤着“阿爷”。
  
  “薛郎?”
  
  王忠嗣本是无力理会女儿的,眼睛睁了一条缝,见到了站在屋中的另一道身影。
  
  他喉头滚动了两下,喃喃问道:“我最后……见到圣人了吗?”
  
  其实,他已隐约察觉到九龙殿里那位似乎不是圣人,因为它冰冷得让他感受不到任何活人的温度与气息,可又不确定是否圣人就是那么冰冷。
  
  薛白略略犹豫,目光落在王忠嗣灰败的脸上,答道:“见到了。”
  
  “计划都顺利?”王忠嗣问道。
  
  “没出太大的岔子,该让圣人看到的都让他亲眼看到了。”
  
  “如此说来,我们做成了?”
  
  “能做的都做到了,自是成功了。”薛白顿了顿,继续道:“眼下,圣人已扣押了吉温、孙孝哲。安禄山派来献俘的队伍也已被控制住,接下来便要细查此案。”
  
  有几息工夫,王忠嗣眼睛里显出欣慰之色,很快黯淡了下去。
  
  他非常希望能够向圣人证明他的忠心,并劝谏圣人提防安禄山,以免往后皇位过渡时天下出大乱子。此时听薛白的说法,应该是成功做到了。但,他内心深知却还是不能完全放心。
  
  沉默了一会之后,他叹息着问道:“连累你了吧?”
  
  “无妨,圣人暂时有些不信任我,早晚会好的。”薛白说着,自嘲地摇了摇头,低声道:“这也不重要了。”
  
  “算起来,都不知是你第几次保我了。”王忠嗣侧过头,看向王韫秀,喃喃道:“薛郎待我的恩义,我病体残躯,恐报不了了,你务必记得。”
  
  “阿爷放心。”
  
  薛白道:“节帅有大气运,那些宵小之辈杀不了你,那些困难也击不败伱。还请再振作起来,社稷还需节帅为柱石。”
  
  王忠嗣对这句话深有感触,道:“我从未畏惧过哥奴、杂胡、唾壶及其爪牙,更赖你几番出手庇护,那些宵小之辈,还要不走我这条命。”
  
  这句话,他说得颇为骄傲。
  
  数年来被构陷、被排挤、被下毒、被刺杀,甚至这一次他已做好了必死的准备,终究还是在孙孝哲的刀下活下来了。如薛白所言,他绝不死在宵小之辈手里。
  
  但一直以来真正想杀死他的、能杀死他的,本就不是表面上这些。
  
  杀他的,是圣人的心意。
  
  今日到最后,圣人还是杀了他。
  
  王忠嗣脑子里想着在御汤九龙殿里听到的最后几句话,眼中所有的光彩逐渐褪去,漫不经心地道了一句。
  
  “王忠嗣……已经死了啊。”
  
  薛白明白这句话的意思,哪怕他能救王忠嗣一千次、一万次,可只要李隆基心中的猜忌不除,王忠嗣就会像是梗在皇帝喉咙里那根刺,早晚还是要被拔掉。
  
  于王忠嗣而言,这是一个死结;可在薛白看来,只要解决掉李隆基,这死结也就解开了。
  
  “节帅不必失落。留得青山在,不怕没柴烧,且先韬光养晦,犹有大放异彩的一日。”
  
  “你不懂我。”王忠嗣道,“我自幼受圣人养育……”
  
  他没有再说下去,转头又吩咐了王韫秀一句。
  
  “丧礼,接着办吧。”
  
  他自幼受圣人养育,心中秉承忠孝,视圣人为一切,为此,连对自己的儿女也无暇关心,又怎么可能背叛圣人。
  
  可偏偏他最大的困境就是圣人希望他死。
  
  ~~
  
  纸钱被高高扬起。
  
  长安城延寿坊的王忠嗣宅中一片哭声,之后有马蹄声传来,治丧的众人回过头看去,见是离开了三日的王韫秀终于回来了。
  
  “小娘子,你到哪去了?”
  
  “我去请了圣人的追赠。”
  
  王韫秀脸上没有太多的表情,从袖子中拿出了一卷圣旨,道:“圣人追赠阿爷为太子太师。”
  
  她单手拿着卷轴,也不展开宣读,配合着平淡的神色,显然有些对圣人不敬。只是众人沉溺于哀悼,沐浴于君恩浩荡之中,没有察觉到。
  
  反倒是有人好奇地问道:“元载呢?”
  
  “他被任为大理司直,追查阿爷的死因了。”
  
  “那元载岂不成了如今家里官位最高的一人?”
  
  王韫秀的几个姨妹不免叽叽喳喳地议论起来,浑然忘了当年正是她们时常讥嘲元载。
  
  丧礼上更多的便是这些乌烟瘴气的事情,不等王忠嗣出殡,王家家风就已有了变化,正是人走茶凉。
  
  数日后,出殡,葬于白鹿塬。
  
  祭文是元载此前就写好的。
  
  “公本太原祁人,六代祖仕后魏为青州刺史,北齐为白道镇将,五代祖随周武帝入关……”
  
  祭文很长,从王忠嗣之父王海宾的壮烈战死说起,详述了王忠嗣一生的功绩,却似述也述不完。从中午开始,直念到夕阳把天边的云都染成红色。
  
  “公孤童被识,策虑奋发,义勇偪亿。其受任也,厉三军之气,同万夫之力。致诛则百蛮竦,振武则暴强服。支离约已,尽悴事国!”
  
  听到这里,王韫秀感到脸上一凉,手一摸,惊讶于自己流下泪来。
  
  往日不曾细数,她常常忘了她阿爷有着如此波澜壮阔的一生。
  
  随着最后一抔黄土被铺上,送殡便结束了。
  
  王韫秀则在想,阿爷觐见的遭遇与李林甫相类,希望这坟莹的遭遇莫再与李林甫相类了。
  
  耳畔,人们已开始夸赞她夫婿。
  
  “元载这祭文写得真好,是有文才、有孝心的。”
  
  “可他竟是送殡也没来?”
  
  “说了,还在追查姨父的死因,比王家的儿子们还尽孝……”
  
  ~~
  
  同一天里,杨国忠将一份告身递在元载手里,笑容灿烂,道:“恭喜花鸟使正式上任了。”
  
  “谢右相。”
  
  元载接过告身,展开看了一眼,见了上面“敕元载勾当此事”这寥寥几字,却能感受到它带来的偌大权柄。明面上只是采选天下美色召入宫闱,他却可借机为自己树立不少威严。
  
  往后,哪個官员敢不听话,便采选其妻女入宫,毕竟,花鸟使勾当差事,不看门第、不论婚嫁。
  
  仅仅这片刻工夫,元载身上的气场便有了些不同,更凌厉了些。
  
  “哈哈。”杨国忠不由大笑起来,“公辅,莫要这般严肃。这是个使人愉悦的差事,你可知圣人喜欢何样的美人?”
  
  “可是如贵妃一般?”
  
  “不对。”
  
  “还请右相赐教。”
  
  杨国忠神秘一笑,方才道:“圣人喜欢各式各样的美人。”
  
  这算是他一个风趣的笑话,元载只好赔笑起来,笑着笑着,偶尔也会想起今日是王忠嗣出殡的日子。
  
  可元载心里很清楚,自己与杨齐宣不同,不是出卖丈人换取自身前程的小人。他是真有计划以实现王忠嗣的心愿。
  
  聊过了花鸟使的差职,免不了要提起前几日讲武殿发生的事,元载直到今日得了好处,才肯据实报给杨国忠。
  
  “如此说来,只差一点便可扳倒太子了?”杨国忠听了,有些遗憾地捻着长须。
  
  元载讶异于会听到这样一句在权争中如此愚蠢的话,连忙遮盖住眼底的鄙夷。
  
  “右相,下官有些不解,请右相释疑。”
  
  
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热门推荐
大魏读书人 诡诚杀 万界之从巨蟒开始 伊本毒物见你封喉 从傀儡皇子到黑夜君王 不科学御兽 晚唐浮生 成为圣人是一种什么体验? 谍战之巅 我在手术室打怪那些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