零点看书

字:
关灯 护眼
零点看书 > 走进不科学 > 第八百二十二章 这下可以自古以来了(感谢南桥君打赏的盟主!!)

第八百二十二章 这下可以自古以来了(感谢南桥君打赏的盟主!!)

第八百二十二章 这下可以自古以来了(感谢南桥君打赏的盟主!!) (第2/2页)

“要知道,弘农公主所嫁的丈夫傅宣可是傅祗的儿子,傅祗此人在西晋后期是一个非常非常重磅的人物,他的生平记载甚至要比晋愍帝司马邺还详细。”
  
  “而弘农公主身为这么个人物的儿媳,外加自身公主光环的加持之下.居然在史书上落得个下落不明的结局,这着实有些不合常理。”
  
  “毕竟弘农公主并不像临海公主那般在逃难时失散了,她在永嘉之乱后甚至与傅祗傅宣在河阴建了行台,招兵买马准备去营救怀帝呢。”
  
  正如朱祁镇所说。
  
  弘农公主这个人物在史书上的记载不多,但却存在着很多无法解释的疑点。
  
  除了朱祁镇提到的那些之外,傅宣的去世同样非常违和。
  
  历史上傅祗是在汉赵河内王刘粲进攻盟津县时因为疾病病逝的,去世前还强撑病体写了封给儿子的信件。
  
  一些晋史学者经过考证,认为傅祗的死因应该是急性肾衰竭或者肠胃炎二者之一。
  
  而在关于弘农公主的史料中,居然描述的是傅祗、傅宣近乎同时病死,在没有传染疾病的情况下,这种概率说实话真不怎么高。
  
  同时可以肯定的是。
  
  后来刘粲迁移的民众中也没有傅宣和弘农公主的踪影,实际上刘粲对于傅祗的后代还是挺友善的——他把傅祗的孙子傅纯、傅粹及官民两万余户迁到了平阳,汉赵昭武帝刘聪即位后追赠傅祗为太保,并任命傅纯、傅粹为给事中。
  
  所以与之前的神宫皇后一样,在《永乐大典》出世之前,史学界对于弘农公主的去向就颇有猜测。
  
  有的学者认为弘农公主出海去了马来西亚,有的学者则认为她去了棒子的半岛,还有一些人认为她东渡到了霓虹。
  
  没办法。
  
  在史料有限的情况下,很多历史人物或者事件的真相都只能靠猜测或者分析。
  
  “而在《永乐大典》之中,我们终于找到了关于弘农公主的详细记录。”
  
  朱祁镇指着手中的永乐大典,用别有韵味的语气悠悠诵读起了某段内容:
  
  “【祗薨,宣偕公主归于祖逖,累陈北伐之志于元帝,帝不耐之,数辞其请】。”
  
  “【太兴元年春,倭国君来纱别尊使节至,觐元帝而奏之,言其国君寿终将至,子嗣皆凡庸,难承国祚,故乞天朝赐贤以嗣其位】。”
  
  “【帝与王导、王敦共谋之,终以傅宣及弘农公主为遣倭之选】。”
  
  “【傅宣与弘农公主合时三年终抵倭邦,即治水辟田,广敷文教,国遂以仁德名】。”
  
  “【公主尝欲练倭卒以翼元帝北伐,然永昌纪元,王敦乱起,元帝愤懑而崩,北伐之志,遂致中辍】”
  
  朱祁镇在诵读内容的同时,头显也将对应的文字投放到了屏幕上,王通与张莹二人很轻松的便看清了上头的内容。
  
  这段文言文虽然和白话文有一些区别,但所表达的意思还是很清楚的:
  
  傅祗死去后,傅宣和弘农公主去投奔了一个叫祖逖的人,面见了晋元帝希望继续北伐。
  
  不过晋元帝受限于各方面的因素,多次驳回了二人的要求。
  
  后来倭国的来纱别尊.也就是应神天皇派遣使者进贡,应神天皇表示自己时日无多,众皇子又极其平庸,便恳请晋元帝派遣能人接替他的皇位。
  
  元帝与王导、王敦商议之后,选择了傅宣与弘农公主为人选,二人带了大量的物资人才抵达倭国,傅宣的由此成为了霓虹所谓的中兴之主仁德天皇
  
  “唔,朱先生,我有个问题。”
  
  看完这些内容后,一旁没怎么吭声的王通举起了手:
  
  “就算应神天皇的儿子们水平很低,但这好歹也是个天皇的位置吧?”
  
  “结果应神天皇就这样‘上供’给了晋元帝是不是有点儿戏了?”
  
  朱祁镇闻言笑了笑,解释道:
  
  “王先生,您这个问题问的非常合理,但却可能忽视了一个情况。”
  
  “那就是当时的霓虹国内可不是封建王朝制度,而是更加原始的部落文明。”
  
  “天皇这个概念真正成为霓虹权力的最高象征,要一直等到公元七世纪也就是孝德天皇的大化改新之后。”
  
  “而在那之前的霓虹天皇,更多接近于部落领袖的定义,也就是所谓的禅让制——就像华夏古代尧舜禹的禅让一样,能者居之。”
  
  “同时应神天皇也是霓虹最早接触华夏文化的领袖,他在位期间极其直观的认识到了倭国与华夏的差距,因此自知时日无多后,便希望晋元帝能派遣使者来接手霓虹这个烂摊子。”
  
  “最终经过商议,傅宣和弘农公主便成为了最佳的人选,史书上的弘农公主自然也就下落不明了。”
  
  正如朱祁镇所说。
  
  倘若是七世纪后的霓虹,你想让外人接手天皇的位置是绝不可能的,因为那时候的天皇已经真正成为了霓虹权力与精神的最高象征。
  
  但应神天皇时期却不一样,他那个时代甚至没有天皇这种称谓,顶多就是叫做王而已。
  
  不夸张的说。
  
  三四世纪的霓虹,也就脱离了茹毛饮血的时代没多久罢了。
  
  这种情况下整个文明内部压根就不存在什么嫡长子继承制,某种程度上当时的御神子.也就是巫女的权力都和天皇差不多。
  
  加上应神天皇他老妈当年觐见魏王得到了不少赏赐,这些赏赐无论是文化还是技艺都堪称降维级别的打击,所以应神天皇自身对于华夏也是存在某些敬畏的滤镜的。
  
  不过这事儿倒也别笑人家,咱们近代的时候也对某些群体也有过类似的滤镜,并且还因此遭遇过重大的损失。
  
  如果不是后来真神天团力挽狂澜,某个叫Otto的家伙真能把活蹦乱跳的兔子祸害成麻辣兔头。
  
  总而言之。
  
  在这种背景下,自知寿命将近的应神天皇便选择了向晋朝求助。
  
  然后
  
  某些可以冠以自古以来的事儿,就顺理成章的发生了。
  
  注:
  
  感谢南桥君打赏的盟主!!!
  
  月末加上双倍月票,大家有票的投点儿呗?
  
  (本章完)
  
  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热门推荐
大魏读书人 诡诚杀 万界之从巨蟒开始 伊本毒物见你封喉 从傀儡皇子到黑夜君王 不科学御兽 晚唐浮生 成为圣人是一种什么体验? 谍战之巅 我在手术室打怪那些年